UWB人員定位系統核心是通過超寬帶(UWB)無線信號測量距離或角度,結合算法計算人員實時位置,本質是“信號測距/測角 + 數據解算”的過程。
核心原理:3大關鍵技術路徑
UWB定位主要通過兩種技術方式實現位置計算,不同場景會選擇不同方案,核心差異在于“是否需要多基站配合”。
1. TOF/TDOA:基于“時間”的測距定位(主流)
這是目前工業、礦山等場景常用的方式,通過計算信號在基站與標簽間的傳播時間來確定距離,再結合多基站數據解算位置。
- TOF(飛行時間法):標簽向基站發送信號,基站接收后立即回傳,系統計算“發送-接收”的總時間,再根據光速(UWB信號接近光速)換算出標簽與基站的直線距離(距離=光速×時間/2)。
- TDOA(到達時間差法):多個基站同時接收同一個標簽發送的信號,系統計算“不同基站接收信號的時間差”,再通過三角定位原理(如GPS定位邏輯),確定標簽在平面或空間中的具體坐標。
2. AOA:基于“角度”的測向定位(單基站可用)
無需多基站組網,單個基站即可通過天線陣列判斷信號來源方向,適合預算有限或小范圍場景。
- 基站內置多根天線組成的陣列,標簽發送UWB信號時,信號會先后到達基站的不同天線,產生“相位差”。
- 系統通過相位差計算出信號的入射角度(如水平角、垂直角),再結合基站位置和預設的距離范圍,確定標簽的大致位置(精度略低于TOF/TDOA,通常1-3米)。
3. 多技術融合(提升穩定性)
復雜場景(如礦山、隧道)會結合其他技術彌補UWB的不足,常見組合包括:
- UWB + IMU(慣性測量單元):當UWB信號被遮擋時,IMU通過加速度、陀螺儀數據臨時推算位置,避免定位中斷。
- UWB + 藍牙/北斗:實現“室內UWB定位 + 室外藍牙/北斗定位”的無縫切換,適合跨場景跟蹤(如廠區內到廠區外)。
系統組成:4個核心組件
UWB定位系統的原理需要硬件和軟件配合才能落地,關鍵組件包括:
1. 定位標簽:佩戴在人員身上(如手環、胸卡),核心功能是周期性發送UWB信號,部分標簽還支持一鍵報警、心率監測等附加功能。
2. 定位基站:固定在場景內(如墻面、天花板),負責接收標簽發送的UWB信號,將“時間/角度”數據傳輸給服務器。
3. 數據傳輸網絡:通過以太網、WiFi或4G/5G,將基站采集的數據實時上傳到定位服務器,確保數據不延遲。
4. 定位軟件平臺:系統的“大腦”,接收基站數據后,通過TOF/TDOA/AOA算法解算位置,最終在地圖上顯示人員實時軌跡,同時支持歷史軌跡查詢、電子圍欄報警等功能。
關鍵優勢:為什么選UWB?
原理決定了UWB定位的核心競爭力,這也是它區別于藍牙、WiFi定位的關鍵:
- 精度高:TOF/TDOA方案精度可達10-30厘米,滿足工業級“厘米級”定位需求(如車間人員與設備的防撞)。
- 抗干擾強:UWB信號帶寬極寬(通常1GHz以上),對金屬、墻體等障礙物的穿透力優于藍牙,適合復雜工業環境。
- 低功耗:標簽采用“周期性發送信號”的模式,單次發送時間短(納秒級),續航通常可達3-6個月,無需頻繁充電。
要不要我幫你整理一份不同場景(礦山/工廠/醫院)的UWB定位方案對比表?表格會包含原理選擇、設備清單、精度范圍和典型成本,方便你快速匹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