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管理規定:
1.1 系統目的與范圍:
- 確定人員定位系統的目的,即確保煤礦地下工作人員的安全和提高管理效率。
- 確定系統應用范圍,包括地下采礦區域、工作面、通風巷道等關鍵區域。
1.2 管理責任與權限:
- 明確人員定位系統的管理責任和權限,包括設備維護、數據管理、應急響應等方面。
- 制定責任分工和管理機制,確保各級管理人員的職責清晰、權限明確。
1.3 設備使用規定:
- 規定所有進入地下工作區域的人員必須佩戴定位設備,并確保設備處于正常工作狀態。
- 對設備的使用、保養、充電等進行具體規定,確保設備的穩定運行。
1.4 數據管理與安全:
- 對定位數據的采集、傳輸、存儲和處理進行管理,確保數據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 設立數據保密制度,對敏感數據進行加密和權限控制,防止泄露和濫用。
1.5 應急響應機制:
- 制定應急響應預案和流程,包括緊急報警、救援指引、應急通信等。
- 定期組織應急演練,提高工作人員的應急響應能力和危險意識。
2. 操作規程:
2.1 定位設備佩戴與操作:
- 規定工作人員必須佩戴定位設備,并正確佩戴和使用。
- 對設備的開機、關機、充電、故障處理等操作進行詳細說明。
2.2 異常情況處理:
- 對設備故障、信號丟失、電池耗盡等異常情況的處理進行規定,確保能夠及時應對和處理。
- 制定相關的應急流程,保證工作人員在緊急情況下能夠及時求助和報警。
2.3 定位數據查詢與分析:
- 說明管理人員如何查詢和分析定位數據,包括實時監控和歷史軌跡回放等功能。
- 對定位數據的分析方法和應用進行培訓,提高管理人員的數據利用能力。
2.4 設備維護與保養:
- 制定定位設備的維護保養規程,包括定期檢查、清潔、校準等操作。
- 對設備故障的報修流程和責任分工進行詳細規定,確保設備能夠及時維修和更換。
2.5 安全意識培訓:
- 定期組織定位系統的安全意識培訓,包括定位設備的使用、應急處理、安全行為等方面。
- 對新員工進行系統培訓,確保其了解和掌握相關操作規程和安全管理制度。
綜上所述,煤礦人員定位系統管理規定及操作規程旨在規范煤礦人員定位系統的使用和管理,確保系統能夠有效發揮作用,提高煤礦地下工作人員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熱門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