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定位標簽(Tag)
- 佩戴在人員身上的小型設備,如胸牌、手環、工牌或安全帽集成模塊。
- 內置無線通信模塊(如UWB、藍牙、Wi-Fi、ZigBee、RFID等)和傳感器。
- 周期性地發送信號,用于被定位基站接收和計算位置。
2. 定位基站/錨點(Anchor/Reader)
- 安裝在固定位置的接收設備,用于接收來自定位標簽的信號。
- 多個基站協同工作,通過信號到達時間(TOA)、到達時間差(TDOA)、信號強度(RSSI)或到達角(AOA)等算法計算標簽位置。
- 需要根據覆蓋范圍合理布設。
3. 定位引擎(Positioning Engine)
- 系統的核心處理單元,負責接收基站采集的數據。
- 運用定位算法(如三角測量、指紋定位等)計算出標簽的實時坐標。
- 通常以軟件形式運行在服務器或云端。
4. 數據傳輸網絡
- 連接基站與定位引擎的通信網絡,可以是有線(如以太網)或無線(如Wi-Fi、4G/5G)方式。
- 確保數據的實時、穩定傳輸。
5. 管理與應用平臺(軟件系統)
- 提供可視化界面,顯示人員實時位置、歷史軌跡、區域停留時間等。
- 支持電子圍欄、越界報警、SOS求救、考勤統計、人員調度等功能。
- 可與其他系統(如安防、門禁、應急指揮系統)集成。
6. 電源與供電系統
- 為基站、服務器等設備提供穩定電力支持。
- 標簽通常使用可充電電池,需考慮續航能力。
7. 輔助設備(可選)
- 報警裝置(聲光報警器)、監控攝像頭(聯動視頻)、LED顯示屏(實時展示位置信息)等。
常見定位技術對比:
- UWB(超寬帶):高精度(厘米級),抗干擾強,適用于高安全要求場景。
- 藍牙(BLE):成本低,功耗小,適合中等精度需求。
- Wi-Fi:利用現有網絡,部署方便,但精度較低。
- RFID:成本低,但多為區域級定位,精度有限。
- GPS:適用于室外,室內效果差。
綜上,一個完整的人員定位系統是硬件設備、通信網絡與軟件平臺的有機結合,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各組成部分的技術選型和部署方式也會有所差異。
相關推薦: